人文地理教學團隊現有教師10名,分别是付賀梅、李琦、張振威、王克柱、鄧俊國、闫會賢、張紅菊、王利軍、高國威、魏華。在多年的教學改革和實踐中,本團隊主要承擔了資源與環境系地理科學專業的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旅遊地理學、人口地理學、文化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災害地理學、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地圖學、地理信息系統、遙感概論等相關學科專業課程的教學和科研任務,并多次指導學生野外實習及畢業論文,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及指導野外實習經驗。在學院和系領導支持關心下,以互幫互助、切磋共進的團隊精神為宗旨,不斷開拓進去、發展壯大,逐步形成了一支師資穩定、品德高尚、治學嚴謹、功底紮實、愛崗敬業、富有開拓創新和團結協作精神,奮發有為的教學和學術團隊。
1.團隊的構成 (如表1)
(1)學曆結構
團隊現有博士1名,碩士8名,學士1名,學曆層次比較高。
(2)職稱結構
團隊現有教授2名,副教授5名,講師3名。高級職稱的教師比例約占70%,職稱結構非常合理。
(3)年齡結構
50歲以上教師2名,40-49歲教師7名,39歲以下教師1名。平均年齡 44.7歲,團隊成員年富力強,老中青搭配,具有團隊組合優勢。
(4)學緣結構
長春地質學院1人,北京師範大學2人,華東師範大學1人,河北師範大學4人,河北農業大學1人,河北理工大學1人。
表1 團隊成員情況一覽表
姓名
|
年齡
|
學位
|
畢業院校
|
專業
|
職稱
|
付賀梅
|
46
|
碩士
|
河北師範大學
|
人文地理
|
教授
|
李琦
|
44
|
碩士
|
華東師範大學
|
區域經濟
|
副教授
|
張振威
|
50
|
碩士
|
北京師範大學
|
地理信息系統
|
副教授
|
王克柱
|
40
|
碩士
|
河北農業大學
|
區域經濟
|
副教授
|
鄧俊國
|
56
|
碩士
|
長春地質學院
|
地質力學
|
教授
|
闫會賢
|
46
|
碩士
|
河北師範大學
|
地理教育
|
副教授
|
張紅菊
|
42
|
碩士
|
河北師範大學
|
旅遊管理
|
講師
|
王利軍
|
43
|
碩士
|
河北師範大學
|
地理學
|
講師
|
高國威
|
44
|
學士
|
河北師範大學
|
地理學
|
副教授
|
魏華
|
37
|
碩士
|
河北聯合大學
|
地理信息系統
|
講師
|
2.學科帶頭人情況
付賀梅,中國共産黨黨員,碩士,教授,資源與環境系地理科學教研室主任。具有教深的學術造詣和創新性學術思想,近年以來發表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論文十餘篇,合作撰寫教材2部;主持和主研各級各類科研課題12項,其中省部級6項;多次指導學生參加各級各類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以及各種課外調研活動,并獲得特等獎2人次,一等獎2人次,二等獎1人次,三等獎1人次,優秀獎多次。為人正直、治學嚴謹、責任感強,具有奉獻精神和團結協作精神,長期緻力于本團隊建設,教學效果好,深受學生歡迎。
3.教學工作
(1)教師風範
團隊嚴格以教師職業道德規範要求自己,教書育人,恪盡職守,敬業愛崗,銳意創新,能夠樹立正确的教育觀、人才觀、質量觀,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己任,全面履行任期内崗位職責,積極承擔教學任務,超額完成學校規定的教學工作量。在教學中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教育理念,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突出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使課堂充滿活力,每位教師都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
(2)教學效果
團隊10位教師的教學普遍受到好評,近幾年的學生測評皆為優秀。
(3)獲獎情況
團隊中1人獲全國模範教師和河北省新世紀“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層次人選稱号,1人獲第六屆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1人獲校級教師教學優秀獎大賽二等獎,2人獲校級教師教學優秀獎大賽三等獎。1人被評為bevictor伟德官网第二批中青年骨幹教師。
4.學術水平
(1)科研成果
近五年來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上發表的教學科研、論文 15篇,參加科研的教師占70%以上,已出版主編和參編的著作和教材2 部。
(2)科研立項
近五年來主持主研省級以上教研、科研立項15項。
(3)學術活動
團隊所在教研室定期開展聽課、評課、學術交流活動。
(4)指導學生參加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
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以及各種課外調研活動,并獲得特等獎2人次,一等獎1人次,二等獎1人次,三等獎1人次,優秀獎多次。
5.教學改革特色
(1)團隊設置特色
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建設,人文地理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形成了一支團結合作、銳意進取、勇于創新的戰鬥集體。團隊成員老中青結合,職稱結構、學曆結構合理,團隊教學管理嚴格,教學活動井然有序,已形成鮮明的團隊特色。教學團隊特别注重青年教師的培養,對青年教師實行導師制,從教學方法、科研能力等方面進行重點傳幫帶,使年輕教師具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得到更大的鍛煉。
(2)課程教學特色
1)追蹤人文地理學科前沿,注重與其他相關學科的聯系。
人文地理教學改革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創新人才,以适應21世紀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要。由于人文地理學在地理學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在教學中特别注重人文地理與其它學科之間的聯系,不斷向學生滲透最新研究進展,使學生逐漸對人文地理學産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的主動性。目前理論教學内容的重點已實現了與人文地理學領域的前沿接軌,從而對培養21世紀優秀的地理學拔尖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改革教學模式,實現“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統一。
教學形式多樣化,注重創新能力特别是“四性”的培養,即:突出主體,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激疑引趣,培養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克服定勢,培養學生思維的變通性;概括整理,培養學生思維的綜合性。探索以學生為主體的人文地理學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在公平競争的環境下,收集、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建立一套師生互動的教學環節;探索課程多媒體教學模式。團隊還依托所教課程注重培養本科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精神和能力。
(3)構建多元化的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教學團隊依托現有的地理信息系統、地圖與遙感2個實驗室,利用HP彩色大型噴繪儀、曬圖機、計算機、攝像機、數碼相機、定位儀等實驗設備,開出地圖實驗4個,遙感實驗5個,極大提高了學生用圖、制圖,依托地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對于先進技術集成應用的能力。教學團隊緊密圍繞地理學綜合性、區域性、應用性特點,開辟了秦皇島綜合性野外實習基地,精心遴選了人文地理實習點,整合了實習路線,構築了先進的、符合人文地理學特點的校外實習教學平台,對于提高學生對于人文地理問題綜合理解與分析的能力,培養具有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應用創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教育創新及教學改革措施
1)更新教育觀念。
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之時,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學内容是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保證。本課程建設的主要目标是使學生擴大知識面,拓寬專業口徑,培養具有地理科學和地理信息系統相結合模式的高素質人才,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和掌握相關專業知識奠定必要的基礎。
2)重視教學内容的組織與安排。
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有賴于教學内容的不斷更新,在理論與實驗教學中,做到教學的形式和内容與培養人才過程中的定位相适應,因材施教,理論聯系實際、注重能力培養。做到課内與課外于一體。在理論教學内容安排上考慮知識邏輯性與的銜接問題,在教學中做到合理安排内容,溫故知新,緊扣教學大綱,突出重點。
3)改革教學方法。
教學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教學方法的選擇與運用,對教學的成敗起着重要作用。選擇與課時教學目标和教學内容相适應的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依據人文地理學科特點,考慮教學目标、教學内容、學生特點、教師自身優勢、教學自然條件、教學時數和預期效果等諸方面因素,進行綜合分析,确定了優化的教學方法,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參與機會,通過師生雙邊活動, 實現傳授知識、 培養能力和提高素質并重的目的。因此教學中做到教師講授和學生自學相結合,多種媒體互相結合。教師講授難點和重點,講授必須掌握和要求的内容;學生自學了解熟悉、易懂的内容。課堂上多采用啟發式和讨論式教學,講練結合,同時運用案例教學、情景教學等先進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的積極思考,激發學生的潛能。這樣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4)更新教學手段。
團隊合理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改革落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合理、适時、有效地采用多媒體和Flash動畫等多種先進的教學手段。目前為止,團隊40%的教師基本編制了人文地理學系列課程的多媒體課件,并已成功地使用,收到了顯著的教學效果。
(5)團隊教學建設
1)實行相互聽課制度。
團隊負責人定期聽課;團隊成員之間經常不定期相互聽課;所有聽課教師在聽課後開誠布公地對任課教師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交流,提出個人的修正建議。團隊内氣氛融洽,成員均能坦誠相待,對教學建議從善如流。
2)分工明确、團結協作。
多年來,團隊成員形成了分工明确又相互協作的團隊風格,大家互相關心、互相幫助、講奉獻、不求索取,遇到困難勇于承擔責任而不相互推诿,這樣既能優勢互補,又能提高工作效率。
總之,教學團隊的形成與建設為成員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環境,并激發了團隊成員對教學與科研的興趣、責任和成就感。從而為課程教學建立了一個标準化的平台,使人文地理系列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有了顯著提升。
執筆人 付賀梅
2013.10